第784章 骄傲的道爷(感谢书友“享福之人”的盟主打赏) (第1/2页)
嘉靖帝的眸子里依旧平静无波,但蒋庆之知晓,这平静无波的背后是滔天怒火。
当初年轻的嘉靖帝满腔热忱想改造这个大明,但杨廷和等人却一心想夺权,他和宫中张太后联手,利用大礼议事件试图逼迫嘉靖帝低头。
君臣为了权力而争斗不罕见,但如大明这般从开国到亡国,君臣一直在暗战的,真的罕见。
若是君臣能齐心协力,大明何至于此?
杨廷和在史书上得了美名,可留下的是什么?
是君臣反目,君臣猜忌,双方暗斗不休,以至于大明国势每况愈下。
徐阶!
名臣!
但他做了什么?
哪怕是张居正,秉政后的第一件事儿便是压制万历帝。
张居正走的是杨廷和的老路,和宫中太后联手,和宫中权阉冯保联手,三方发力,把万历帝压制的死死的。
到了万历帝之后,那些帝王更是被臣子压制的形同傀儡。
直至崇祯帝,这位帝王不甘心被臣子压制,干脆就撕破脸,今日贬官,明日责罚。
你等不让朕好过,那朕就让你等胆战心惊。
这走的是太祖高皇帝的路——视文官为猪狗!
就这么君臣争斗,最终葬送了大明。
“三五年?”嘉靖帝蹙眉,在他心中,三五年远远不够。
建国日久,大明的问题也越积越多,要想彻底改变这一切,在嘉靖帝看来,至少得二十年。
三五年!
“不够。”
“是。”蒋庆之也知晓不够,但他却从容道:“陛下,北方的威胁实则与大明的姿态有关。”
“什么意思?”嘉靖帝问,突然发现蒋庆之脸上在流血,不禁一惊,“这脸……”
蒋庆之摸摸脸上,摸到了血,低头看看手中的血,说:“这一路紧赶慢赶……秋风凛冽,把脸吹开了口子。殿内温暖,口子就裂开了。无碍。”
“让御医来。”嘉靖帝蹙眉。
“是。”黄锦令人去召唤御医,“让精通外伤的来,另外,把那些滋润肌肤的东西给长威伯准备一些。”
殿内,蒋庆之不以为然的抹了几下脸,却不知自己把血迹抹的满脸都是,看着俊美中多了狰狞。
“说说。”嘉靖帝令人给蒋庆之弄来茶水,二人相对坐在蒲团上,不同的是道爷是双盘,蒋庆之是单盘。
“太祖高皇帝时,大军出塞击胡,这是宜将剩勇追穷寇。可却有个问题。”蒋庆之喝了口茶水,“打打杀杀看似痛快了,可却未曾根除草原对大明威胁的源头。”
“嗯?”这是道爷第一次听闻有人对当初太祖高皇帝的政策表示不满。
“成祖皇帝五度北征,让正在恢复实力的异族挨了当头一棍。可随后……”蒋庆之握着茶杯,“随后就是人亡政息。后续帝王并无压制文臣的能力,且也无太祖高皇帝与成祖皇帝精通武事的本事,于是,便只好偃旗息鼓。”
土木堡之战是一次尝试,结局是被也先差点灭国。
“草原异族一日不打,便会壮大。一年不打,他们便会觊觎中原。五年不打,他们必然会南下!”
这是历史规律证明了的事实。
黄锦进来,见蒋庆之坐在那里侃侃而谈,道爷频频点头,不禁就微笑了起来。
“黄太监,你笑什么呢?”张童问。
“咱啊!笑的是……这一切挺好。”
蒋庆之说道:“也就是说,打,不能彻底解决草原威胁。打的同时,还得要走出去!”
从有历史记载以来,草原异族就是中原王朝的最大威胁。
双方你来我往,不是你把我杀的人头滚滚,就是我把你杀的十室九空。
最终谁也没能彻底解决了谁。
“走出去?”嘉靖帝不解,然后眸子猛地一闪烁,“你是说……直接出兵占了草原?”
出兵攻占草原,筑城,以城池为根基,一步步扩张……
嘉靖帝眸子里有异彩闪过,“一步步推进,十年后,二十年后……一直把异族驱逐出草原。失去了草原,也就失去了养马地。没了铁骑,异族还有什么?”
呃!
蒋庆之挠挠头
“是也不是。”
“嗯?那是什么?”嘉靖帝却觉得这个法子不错,“若是一切不差,只需两代帝王便能把完成此事。此乃长治久安之法。”
道爷的想法不错,但却不适合!
“陛下,不说此举靡费之大,令大明难以承受。”
若是按照道爷的法子,大明将会持续对草原用兵,每年养兵的费用,出兵的费用,修建城池的费用,外加征发民夫,粮草调集……
“吕嵩怕是会辞官。”蒋庆之说:“且修筑城池耗费也不小。”
后来老毛子就是用的这个法子,一步步推进,每到一处就修建据点。以据点为根基四面出击,一步步把那些草原异族给打趴下了。
法子是好法子,但蒋庆之觉得太特么累人了。而且需要持续不断的推进这个政策。
征服的时候容易,但后续却留下了一个个巨大的隐患。当国势崩塌时,那些异族揭竿而起,纷纷脱离老毛子的统治,留下了满目疮痍。
所以,国虽大,好战必危。
老祖宗的话看你怎么理解,在老毛子的历史进程中,就彰显了这句话的睿智和远见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